稻田养黄鳝之鳝鱼生态养殖技术介绍
黄鳝又叫鳝鱼,适应性强,在各种淡水中都能生存。利用稻田养殖黄鳝,成本低、管理方便,稻田养殖黄鳝虽然产量相对较低,一般每亩可收获黄鳝800~1000公斤,稻谷1000斤,但由于其生存环境对土壤、水质要求较高,生产...
发布日期:2019-04-12
1、痉挛病痉挛病发生的原因多因为供氧不足引起的,所以在发现这种病症的时候要减少当前池子的数量并增加供养机。病发症状为进食不积极,其次身体呈现不规则形状,会撕咬自己的身体,摸起来很僵硬。解决方法为立刻减少当前池子数量,并往水里添加抗菌素等药物,发病体进行隔离养殖,避免传染。
2、烂尾病这是受伤的黄鳝很容易出现的病症,一般分为寄生虫和细菌感染两种。变现症状为初期会长时间浮出水面,尾部颜色开始变化、充血。最后尾部会溃烂。一般这时候就要及时更换水源,避免更多的黄鳝感染,处理方式为在饲料中投放一定量的土霉素混合喂养预防,发病体捞出单独养殖并二氧化氯浸泡一段时间消毒,在喂养溃疡平等药物治疗。
3、肠炎病这是一种高传染、死亡性高的病症,一般发现后,整个养殖池都要用生石灰液及时消毒。表现症状为整体颜色黑化,头部尤其明显,肚子开始变大,并伴有一定的圆型红斑,挤压是头尾均会有血溢出。治疗方法一般用磺胺胍混合饲料喂养1周以上,同一池子的其它黄鳝最好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大蒜喂养,这样能有效的提高黄鳝抗肠炎病的能力,达到预防效果。
4、坏血病这个多因为水质长期为更换或者水质恶化引起的。有发现这样的病症的就要知道池子里面要进行清理、消毒、换水了。通常表象为身体各部位出现不均匀充血情况,腹部开始变红肿,嘴巴会不时的排放出血水,且血水颜色偏暗。这个一般勤劳的更换水源,然后定期消毒基本就不会出现。
黄鳝的抗病能力较强,在饲养过程中很少得病,但管理不善或由于其它原因也可发生一些疾病,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。
5、花斑状病 常发生在7月中旬,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黄色圆形病斑。可在饲养池里放养一些蟾蜍(俗称癞蛤蟆),如已发病,用1~2只(池面大,只数可多些),将蟾蜍头皮剥开,用绳系好,在池内拖几次,1~2日后可病愈。
6、昏迷症 多发于炎热季节,发病时黄鳝呈昏迷状态。应先遮荫降温、再将鲜蚌肉切碎,撒入池内,可见疗效。
7、毛细线虫病 一种寄生虫病,发病于7月中旬,由于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,部分黄鳝发生了毛细线虫病,经解剖黄鳝肠道后半部有乳白色小虫寄生,治疗方法:第1天,每千克黄鳝用晶体敌白虫(90%)0.2克,拌鲜河蚌肉投喂:第2天,药量减半,连治1周。
8、水霉病 放养初期,由于操作不慎,体表受伤而得,发现病情一面加注新水,一面用食盐和小苏打(前者每百千克水加2.5千克,后者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4钱)全池泼洒,并用2‰的孔雀石绿溶液全池遍洒直到病愈。
9、蛭病 又称蚂蟥病。蚂蟥吸附在黄鳝头部附近的皮肤上,引起细菌,感染,使患病黄鳝活动迟滞,食欲减退、影响生长。治疗方法:把病鳝捞起,放入90%的晶体敌白虫溶液(25千克水加一两)浸洗10~15分钟、或以10ppm硫酸铜溶液(25千克水加2.5克)浸洗5~10分钟。如发现黄鳝有发抖状态,说明浓度过高或浸洗时间过长,应立即把黄鳝捞出。
10、烧 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,由于密度大、时间长、体表粘液引起水中微生物的分解,大量耗氧,放出热量,致水温剧增(高可达50℃),水质污染,而引起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致死(死亡率可达90%)。防治方法:在运输前进行蓄养。勤换水,使黄鳝体表、口中泥沙及腹中粪便除净,在气温23~30℃情况下,每隔6~8小时彻底换水1次,或每隔24小时放1次青霉素,剂量为25千克水里放30万单位,能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相关文章更多>>
黄鳝又叫鳝鱼,适应性强,在各种淡水中都能生存。利用稻田养殖黄鳝,成本低、管理方便,稻田养殖黄鳝虽然产量相对较低,一般每亩可收获黄鳝800~1000公斤,稻谷1000斤,但由于其生存环境对土壤、水质要求较高,生产...
发布日期:2019-04-12
成功养殖黄鳝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选择到优质的苗种开展养殖,很多养殖户在了解黄鳝市场的时候只是一谓的了解黄鳝的销售,经济利...
发布日期:2019-04-05
有农民说,家里有一个约2亩清水山池的水面,现在想要滋生黄鳝。由于我之前没有出现黄鳝,我不知道繁殖是多么困难,我不知道...
发布日期:2019-05-20
黄鳝是一种适应性特别强的鱼类。它也是一种营养价值特别高的食物。它在养殖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。它可以考虑用于农业,但...
发布日期:2019-04-05
相关产品 更多>>
最新评论